网站地图
新华全媒+|文化暖人心 百姓大舞台——新春文化活动一线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新闻 > 正文
2024 02/08 16:37:13
来源:新华社

新华全媒+|文化暖人心 百姓大舞台——新春文化活动一线观察

字体:

  甲辰龙年未至而年味已浓,一场场文化盛宴、一出出小戏小品和一件件文化年货,不断丰盈着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彰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活动精彩不断

  岁末年终寒潮袭来,却挡不住舞台上的精彩与热闹。陕西省武功县张堡村广场上,热闹的鼓点拉开演出序幕,经典秦腔剧目逐一上演,演员们唱腔韵味十足,台下戏迷拍手叫好声不断。

  近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024“戏曲进乡村”新春系列演出在张堡村连演三天,《龙凤呈祥》《天官赐福》《九江口》《五女拜寿》《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香山寺还愿》等七部大戏以及两场折子戏,让群众过足戏瘾。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024“戏曲进乡村”新春系列演出在张堡村演出。(受访者供图)

  “戏曲的土壤在民间。哪里群众需要,我们的舞台就在哪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从1月22日至3月6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个演出团轮番上阵,走进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四个地市的剧场、乡村,为市民群众奉献66场精彩秦腔演出。

  今年春节前后,陕西省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4年春节主题活动1800余项,全省1574家“两馆一站”春节不打烊,持续举办文艺演出、美术展览、阅读推广、文化论坛等活动200余场。

  在湖南,各专业院团将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280余场,各级文旅部门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700余场,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策划推出156项以春节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和年俗文化体验活动。

  百姓舞台活力无限

  “快看!龙来喽!”在孩童的欢呼声中,一条“金龙”跟随绣球起身游走,登上2024年安徽首场省级“村晚”的舞台。柯村舞龙、雉山凤舞、宏村花灯等民俗文化表演,洋溢着徽州古村独有的年味儿。

  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的黄山市黟县柯村村,却因为举办了这场“村晚”,吸引来了1500多人前来“围观”。这些由群众自导自演的沾着“泥土味”的文化节目,看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心潮澎湃:“‘村晚’这方舞台活力四射,发自基层群众心底的文化自信,最动人心。”

  融合地方特色年俗和群众文化活力,“村晚”成为展示乡村发展新图景的窗口。今年共有91个示范展示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比去年增加17个。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西塘村“村晚”现场。新华社发(祁红 摄)

  近年来,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与水平与日俱增,2023年,全国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已经超过46万个,把舞台交给群众、让百姓站“C位”,已经成为众多文化工作者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近日,在西安市新城区文化馆下沉广场上,12支群众文艺队伍各展所长,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节目精彩纷呈。

  年过七旬的刘冬芹是喜洋洋葫芦丝团团长,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团队为了这次春节群众文艺汇演排练了近3周。“优美的葫芦丝代表的就是我们老有所乐的生活感受。”刘冬芹说。

  “响应群众文化需求,我们打造了‘百姓舞台秀 出彩新城人’的品牌活动,积极为群众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新城区文化馆馆长易婧说,“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去社区调研,了解群众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目前有70多个群众文艺团队常年在文化馆里学习、排练。”

  传统非遗火热紧俏

  在传统文化与消费需求双向奔赴的热潮中,非遗正在成为民俗活动和年货集市中群众追捧的“国潮”。

  由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开展的“古城过大年”活动已在陕西榆林、山西平遥、广东潮州、四川阆中、河北正定等地陆续启动,邀请市民游客在古城古韵中共享非遗之美、共品非遗年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将举办全国秧歌展演、“冒铰媳妇”剪纸大赛、“回村过年”窗花剪纸打扮美丽乡村活动等200余项活动,打造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

  连日来,长沙非遗年货节上人头攒动。臭豆腐、小钵子甜酒、传统酱卤菜等美食撩动着“赶集人”的味蕾,湘绣、面塑、核雕挂件等产品吸引人们询价购买。“我们希望打造一场传统与创新并存、年味与乐趣同在的非遗年货节,让市民游客在赏民俗、品美食、购年货中感受新年氛围。”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甘胜说。

  在安徽省“我们的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现场,铜陵白姜吸引市民游客围观了解。新华社记者 刘美子 摄

  非遗传承人也在用创新回应着人们的消费热情。铜陵白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金如林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为春节市场做准备。“我们专门设计了‘姜来更好’‘好事姜近’等年货包装,还推出了口味定制的新服务,预计春节期间订单销售额近300万元。”他一边封装发货一边对记者说。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吴理财说:“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俗风情,非遗等传统文化的凸显凝聚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记者蔡馨逸、张格、刘美子、朱青)

【纠错】 【责任编辑:左栀子】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